腳踏不死車II

By 麗麗的花園 - 12月 24, 2017

 
繼續記錄腳踏車的殘骸,
一開始這個習慣後,
不自覺會在路上找這個景象,
來之前,覺得路上應該只存在美的腳踏車,
復古型的,有brooks坐墊的那種美車,
來之後,
慚知破敗也是一種美景。
 
這片風景看久了就看出一個習慣,
如果腳踏車爛的不夠徹底,
風景就不夠美,
越爛越美這個標準在這個風景是用的,
輪子被彎折了,
龍頭不見了,
全身上下都不見了,是最極致的,
但不見得是最美的,
殘破的美分了好多等級,
如果把周圍環境也納入考量,
可看程度更廣泛。
 
 
把越醜越美這個審美標準,帶回台灣檢視,
其實我們的街道也是用這個標準,
以前從愛丁堡乍回台灣,
第一件事是享受街頭的混亂,
因為愛丁堡的舊城區有法律保護,
商店的長相有些受限,
像是整班好學生整路排排站,
造成商家屬性不多的感覺。
 
台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雜亂,屬性分類狂妄,
商店服務要多細有多細,
把台灣街道塞得密密麻麻,
造成城市建築細節不美,
但市井生活的細節很美,
而且越亂越美,
但我們總用國外美學標準看待台灣特有的細節美,
於是評斷結果只能往醜面直走,
連波登來到台北,也給出了不美城市的評判,
可惜了,可惜了。
 
不得不說我們文化裡有種貪婪的慾望,
我們喜歡在生活裡塞滿所有東西,
讓自己活得很豐富的樣子,
想賺錢,所以擠破腦汁也要開出各種服務的店,
甚麼東西能賺錢,
下一秒,滿大街都會出現相同但長相不一的店,
像近幾年文青咖啡館林立一樣,
整個大街都是以瘋狂便利商店陳設標準發展,
不放棄塞滿每個角落,
即是空的角落也要以隨意方便、小廣告、奇怪的電箱彩繪塞滿,,
這種瘋狂應是尋找創意的大源泉,
如果我們能以遊客的眼光看待這片土地,
意想不到的收穫絕對是可預見的。
 
回到腳踏車,
最後一張非極致的美,
因為它真的被拔光了,
只能作為時間紀錄的一個畫面,
只剩下齒輪軸與壓在底下的垃圾能玩味了。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意見